close

「穀東俱樂部」發起人賴青松在宜蘭務農闖出一片天,他說:現在農村最大問題是「後繼無人」。樂天的崑濱伯稱自己是末代稻農,而今他也不免憂心地說:「農村最重要的是要年輕人回來。」

農委會當然也看到農村老人化、空洞化現狀,也聲稱再造農村建設,就是要讓年輕人回鄉團聚,但官員與農民的核心認知卻大不相同:「農民們希望的是年輕人到農村務農生產或進行產業升級改革,但農村再生條例草案卻只著眼在硬體建設的休閒觀光。」

租地價格高昂 新農民無力負擔

想要讓農村再生、後繼有人,政府必須知道農民的問題,才能知道如何提供有效協助。三十五歲的何凱西,放棄師範學歷,來到嘉義民雄務農。完全不懂農事的她,在一年多年前受聘為私人的田間管理員邊做邊學,好不容易得到朋友幫助提供一塊農地,讓她開始學習種植無農藥蔬菜。但在蔬菜還未種植成功前,只能每月以打工收入五千元過活。

何凱西遇到的最大困難是租地和租屋,因為她不是「返鄉」,而是在尋找「新故鄉」。政府推出「小地主大佃農」政策,看起來不錯卻幫不了她,農委會推出的農地銀行,標價都貴得嚇人,一分地一年要價一萬到數萬元,但實際行情卻只要約六千元。

有一回她參加農地銀行說明會,一位農會幹部坦承,因農委會規定每個農會要提供一定筆數出租農地,農會只好拿親友農地充數,為了不讓農地真的被標租走,只好抬高標價。

向農會申請補助不易

另一個案例是年收入曾達二百萬元的林義隆,他辭去竹科主管職務來到台東鹿野務農。與凱西相同的是,台東也是他的新故鄉;不同的是,他有資本自己購地、建屋,才能成功地以「秀明自然農法」,種植出鳳梨、楊桃等水果,並透過產銷合作管道,可月入近五萬元。

他說,農民最需要充足資訊與協助產銷,無知老農會一窩蜂地跟種導致量大價跌,新農則因生產技能與設備不足,導致好幾年無法成功生產,形成收入空窗。

但這些協助,卻無法倚賴農會。林義隆說,他曾因申請機具補助碰壁好幾次,也不知道可申報颱風損失,當地農會對他不聞不問。

台東茶農陳朝榮也說,他曾向農會申請補助有機農作獎金,農會竟以「沒辦過」為由,讓這筆中央撥下來的獎金因屆期未領被收回。某農會更利用農民人頭向政府申請興建民宿補助經費,款項下來後,農會竟自己蓋屋做民宿收錢,農民一毛錢也沒拿到。

林義隆說,所謂再造農村生活,不該只是做些景觀工程,應是生活機能改善,例如協助新農租屋,農忙時幫助農民照顧老人、托嬰,幫助新農融入當地文化,幫助農民進行產銷合作,減少農會、合作社等層層剝削。

台大農推系博士生蔡培慧說,台灣糧食多由小農生產自給,政府最應該要做的是產業創新機制,將生產消費結合,例如美國做社區支持型農業、日本做地產地銷、歐洲做農民市集,都是在面對農村衰敗時,施行的生產消費連結方案,目的在解決農產品流通問題,進行產銷合作。

嘉義民雄西昌村的翁坤明,正職是於台塑上班,下班後與妻子一起種植無化肥水稻。他發現很多四十歲左右的中年人都想遠離都市,返璞歸真,政府要做的就是幫助這些新農民,輕易返鄉或進入新故鄉,這不是花大錢做些無關痛癢的建設就可以,而是要他們喜樂於吃到自己種的米,學習愛這塊土地、愛上農村生活。

建議補助年輕人回來務農

崑濱伯也說,現在失業率這麼高,政府既然有錢,不如補助少年人回來務農,有種田生產的人才可以補助,不要補助休耕者。他語重心長地說:「台灣糧食已經快不夠了,都快全變進口的了,要補助生產,不是補助休耕啊!」

 

 

引用自

http://www.libertytimes.com.tw/2009/new/may/11/today-life6.htm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ahya020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