有關WHO參與問題,不僅眾所矚目,各方甚至將其視為兩岸關係重要指標。新政府持續表示審慎樂觀,然此樂觀之外表,卻隱藏著難以樂觀的內容,甚至是裹著糖衣的毒藥。 以《國際衛生條例》而言,今年一月世界衛生組織幹事長辦公室主任Dr. Bernard P. Kean表示將接納我方參與《國際衛生條例》,並作相關安排,此間包括:一、接受我方指定聯繫窗口;二、 世界衛生組織窗口與我窗口互可直接主動進行聯繫;三、提供我方密碼登錄「公衛事件資訊網站」;四、倘我方發生國際公共衛生緊急事件,WHO可派遣專家協助、邀請我方人員出席世界衛生組織緊急委員會;五、請我方推薦專家納入WHO-IHR專家群等項。僅從表面觀察,似乎是藉由《國際衛生條例》讓台灣參與WHO體系相關活動。 然檢視同一時期中國國台辦之發言:「我們高度重視《國際衛生條例》的實施,於二○○七年宣布《國際衛生條例》適用於中國全境。在此基礎上,中國政府與世衛組織秘書處協商,就《國際衛生條例》適用於台灣地區做出相關安排。」換言之,此種安排是基於中國之同意,且中國隨時可撤銷。猶有甚者,上述安排是以中國與WHO秘書處簽署之諒解備忘錄作基礎,是建立在: 一、需將台灣確認為中國一部分;二、需確保不會產生外溢效果;三、需確保不會產生中國與台灣分離之現象的三項基礎上。因此所有台灣相關資料全部必須登錄為「中國台灣」(Taiwan, CHINA),台灣的八個主要港口納入中國的授權港口。如此結果,政府當局本應予以積極抗議,避免產生「默認」效力,然政府竟然接受,當有人質疑時,相關部門卻仍強調此是來自中國善意與外交成就!? 事實上,因政策層面將WHO之參與,作為高度優先施政目標,以致眾多評估與判斷,傾向報喜不報憂;眾多中國棉裡藏針行為,僅見其正面,無視其負面,不加深究,甚至不願深究,以免破壞兩岸和諧。現階段又將進入談判台灣作為WHA觀察員之關鍵時刻。利弊得失,是待商量。 從中國方面考量,讓我方以觀察員身分參加WHA,可兌現胡錦濤承諾要讓台灣參與WHO活動的談話,有利於宣傳;更重要的是可解除台灣不斷地在國際社會以衛生與人道作理由,對中國的持續指控。而中國隨時可以將此資格取消,更是握有一條套著台灣執政當局之繩索! 至於台灣?唯一好處或許是在WHA會議期間參加五天會議,然有關國際衛生訊息之傳遞,以及疾病防疫,不會僅發生在此五天之內。經十餘年努力以及執政當局持續對中釋出善意,若僅換來今年參加五天會議之門票,是否值得?猶有甚者,可否參與,是由中國管控,則明年又將如何?若稍拂逆,尋遭排除?是否仍須持續向中國釋出善意,持續搖尾乞憐? 吾人承認,有觀察員身分,比全然隔絕有利;然若此種身分之取得,全繫於中國考量台灣表現之良窳,而酌情給予,圖使其他國際社會成員認定台灣之「國際空間」,應由中國決定,將使未來其他國家在協助台灣參與國際活動之際,更形難以置喙。「心所謂危,不敢謂安」,懇切期盼,新政府切莫因意識形態,或急於有所突破,以致全然忽視匆促接受安排所可能的主權風險,貿然進入中國所設框架。
引用自
留言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