兩天前(一月三日),我們幾十個人以行為藝術走上鳳山最繁華的市集,進行「打開公視‧南北平衡」的遊行活動。時間上,這次藝術遊街不應看成和北部「搶救公視‧監督國會」大遊行刻意區隔的活動。因為我們南部人和台北三千人的遊行訴求一致,都在支持公視獨立自主、反對國會介入公視。
然而空間上,從鳳山這個「南方」地方出發的社會運動,卻是寓意深遠,引人想像。作為這次遊行的召集人,我坦白說,對於當天到場的遊行人數及成員頗感驚訝。因為行前準備匆促,由活動的發起到動員不過兩天,沒有依靠任何組織或團體,僅憑三、四個人閒聊中發酵出活動訴求,遊行前一天才發佈新聞稿並漏夜趕製道具。因此,很多人是到了現場才彼此認識的,才知道該做什麼。自台南、高高屏地區到鳳山的成員身份頗多元,如藝術家、NGO、學者、學生及民眾,他們遊行前也提出一些問題諸如:「為什麼這麼晚才動員?」「我以為參加的人會很少,所以我要出來相挺。」我同時感到意外的,是本次人數不多的遊行卻吸引了全國及地方媒體的廣泛注意,不少記者在遊行當天就密集地到場採訪,於隔天的中英文報紙中見到不小篇幅的報導。我認為遊行之後值得深究許多後續問題,尤其是大家對「南方」出現社會運動的看法,我以下就由遊行主題「打開公視‧南北平衡」說起。